【中国网】宋扬: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功夫下在哪里?
发文时间:2016-05-23
 

  在51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并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什么是中等收入群体?总书记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什么如此看重?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一、哪些人属于中等收入群体?

  目 前,学界对于中等收入群体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一般采用家庭收入、资产数额、以及消费意愿等指标来衡量。国家统计局将家庭年收入在6万元-50万元之间 的家庭列入中等收入群体。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社会蓝皮书: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提出衡量中等收入群体应考虑不同城市的生活成本,并给出了不同城市的中等收入标准,如北京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最高,年收入为256016元,其次是上海,年收入219770元,广州的中等收入群体 年收入最低,为170037元。社会学界则偏向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指标来衡量中等收入群体。例如,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在《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调查》中认为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除拥有一定数量的储蓄和其他货币性资产外,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要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34%,家庭成员有旅游 健身、观看中高档文艺演出等的愿望和经济能力,有较高的谋生能力以及较高的文化水平等。

  国外机构去年也就中等收入群体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投 资银行瑞士信贷201510月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2015》中以美国当地拥有5万至50万美元财富的基准来界定中产成年人,并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 购买力平价指标折算成不同国家的货币(按此标准1美元大约相当于3.6元人民币),进而得出各个国家的等值中产财富范围和相应人数。该报告指出,中国以 1.09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数位列全球第一。

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战略意义

  首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早在党的十七大就已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要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收入分配改革。2013年,我国发布《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同时,消除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通过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使其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可见,扩大 中等收入群体不仅仅是一项经济目标,还关乎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其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器,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 型格局。有研究显示,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已从金字塔型转向了倒钻石型,最低收入层级人口比重下降、次低收入层级人口比重超过最低收入层级人口比重,但是距离橄榄型还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就体现在中等收入者规模过小,而较低收入者比重过大。

  最后,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对于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过低。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即使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了,但如果增加的收入主要集中在收入高而 消费倾向较低的少数人群,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也很难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相对稳定,收入水平较高,同时具有较强的消费意愿,较稳定的消费结构,因此该群体规模的扩大将为经济增长释放巨大红利。

三、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就要从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上下功夫。初次分配主要是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而二次分配主要通过财政手段实现。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应该多从劳动力市场上下功夫。平均而言,发展中国家90%的家庭收入来源于劳动所得,总收入的不平等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劳动收入不平等。研究表明,平均而言,在我国家庭收入的92%来自劳 动收入。所以,提高低收入者的工资、吸纳更多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的行业就业是重要的政策逻辑。从劳动经济学角度来看,实现这一政策目标可以通过三个渠道进行。首先,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以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要充分调动城市中民营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作用逐 渐增加,民营企业的就业占城市就业的比重在2014年已经达到75%以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下,要有充足的配套措施为双创人群服 务,这既能培育一批企业家,又能为低收入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他们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其次,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分析,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发展职业教育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途径。低收入群体之所以无法进入到高收入的劳动力市场,主要原因是他们不具备该市场的企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与就业能力。人力资 本理论告诉我们,教育与培训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帮助人们提高就业能力进而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再次,运用政策工具改革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各项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创造同工同酬、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机会均等化程度,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就业歧视, 使低收入群体有平等的机会实现向上攀升的梦想。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政府在提高劳动者报酬方面的作用,完善最低工资制度、集体协商制度,形成合理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

  除了劳动力市场的途径以外,承担再分配u功能的财政政策也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措施。第 一,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平均税率,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所得税制,可以有效减轻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提高这些家庭的可支配收入。第二,强化社会保障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保护作用。经常能够听到一些说法,比如一套房子、一场大病、一个孩子都能压垮一个中产。这说明在城市中特别是大城市,住房、子女教育、医 疗和养老等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使工薪阶层背负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应该通过房贷个税抵扣、保障房建设、教育支出税收减免、完善医疗和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为中低收入群体编织一张牢固的社会保障网,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最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同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相结合,运 用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措施帮助贫困人群摆脱贫困,使他们尽早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只有根据贫困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精准扶贫,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降低贫困,增加社会的收入流动性,进而实现收入分配改革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