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张可云:区域开放合作的崭新模式
发文时间:2010-10-09
           区域开放合作的崭新模式

□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 教授)

  第一层次

  是成都全域范围内,各个区(市)县之间的区域合作

  第二层次

  成都和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合作

  第三层次

  成渝经济区的合作

  第四层次

  成都将在全国范围内,主动融入泛珠江三角区区域合作,有效对接长三角合作,加强与环渤海区域、海峡两岸经济区和中部省市的合作,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参与分工

  在现代社会,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单打独斗,想搞“小而全”或“大而全”是不可能真正现代化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合作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与增进地区利益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的区域合作是从政府主导型区域合作开始的,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在推动区域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都市把今年确定为“扩大开放年”。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说:“没有大开放,就不会有大发展。”要实现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构想,以成都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不开放,没有希望。不充分开放,也没有希望。这种开放,既包括对外开放,也包括区域合作。成都市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之一。建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合理的。成都的自然地理条件优越,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环境良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增强区域合作的意义在于,在推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借助外力,同时通过成都市的扩散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使成都与相关地区一起形成名副其实的利益共同体。简要地说,其意义在于各地区相互取长补短,增加一个地区的发展资源与手段。任何城市或地区都有长处与短处,善于利用区外资源并能把握好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的地区往往发展得较好,而以邻为壑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个城市要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首先要搞好内部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合作。如果内部一盘散沙,相互掣肘,就不可能同其他地区展开有实质意义的合作。内部合作是外部合作的基础。就成都而言,区域合作有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成都全域范围内,各个区(市)县之间的区域合作。成都市从2003年就开始搞包括“工业向园区集中”在内的“三个集中”,后来提出了“一区一主业”,如今又出台产业功能区规划等,这都要求内部更紧密地区域合作。 “三个集中”以及一区一主业和产业功能区规划,对优化成都市内部空间发展格局,提高产出水平,提升城市竞争力都有积极作用,符合现代产业集约集群发展的规律。

  第二个层次的区域合作,成都和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合作。目前成都和周边七个城市(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签订了《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七个城市都位于成都周边地区,加强与这些地区的合作是必要的。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成都不仅要加强同这七个城市的合作,还将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合作,并努力促使地区间企业的广泛参与,因为没有企业合作的政府间合作框架是没有意义的。强化“成都经济区”的同时,成都与周围城市组成的区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成渝合作就可以联合带动中国西南地区“双核”共振。

  第三层次的区域合作,就是成渝经济区的合作。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名列前茅。规划中的成渝经济区约20.6万平方公里,包括四川15个市县和重庆31区县,区域总面积2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和GDP总量均占西部地区的近三成,是西部经济总量最大、经济水平最高的区域。由于这两个城市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建议将克服重复建设、防止市场封锁作为两地政府的重点,鼓励并创造条件促进两地企业跨行政区发展。根据区域生命周期理论,区域可分为三类,即年轻区域、成熟区域与老年区域。成渝经济区目前处于年轻阶段。这表明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前景是良好的。

  第四个层面的区域合作,成都还将在全国范围内,主动融入泛珠江三角区区域合作,有效对接长三角合作,加强与环渤海区域、海峡两岸经济区和中部省市的合作,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参与分工。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区域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各异。东部许多发达城市地区已经或将要步入结构与布局调整期,这是区域发展规律的反映。东部地区的调整会给国内其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提供许多发展机遇。比如,“9+2”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是一个战略合作区域概念。政府推动这种大范围区域合作具有战略意义。成都市在参与泛珠三角合作时,注重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而不是一般的走亲戚式的开会,在大范围区域吸引那些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企业,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打下产业基础。

  区域合作是成都市定位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建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成都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也需要区域合作;成都市虽然有人才优势,但发展高端产业仍然需要与其他技术水平更高的区域加强协作;成都市的环境保护需要周边地区的配合,如果周围地区污染工业林立,成都市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建设成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这些都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区域合作,是开放的手段,也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手段。一个城市的产业升级无非有两种途径:一是依靠自主创新推动;二是通过区域合作引进高新技术。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时,除培育自身的人才外,成都市还可通过与其他科技实力更强的区域展开科技合作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进高新技术包括直接与间接两种,直接引进即引进高新技术,间接引进主要是通过人才引进来实现技术引进。产学研结合既可在同一地实现,也可异地实现。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区域合作由政府主导型逐步向企业主导型过渡。实践证明,那些区域合作转型到位的区域发展得相当好,而那些没有适应区域合作转型要求的区域落伍了。

  整体而言,成都市目前的发展水平还不能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相比,但的确面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遇。后发优势在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通过“学习”“模仿”和“借鉴”,以较低成本较短时间走完相对发达地区所走过的路。成都抓住了东部地区结构与布局调整带来的机遇,积极占领东部地区调整让出的市场空间,扩张发展总量并提升发展质量;抓住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对成都市发展有用的人才,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成为同类城市的重要样本。

  专家档案

  张可云,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合作与冲突、区域经济理论、区位理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