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范志勇:近期影响我国消费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因素
发文时间:2019-12-04

2019年以来CPI价格指数不断走高,同比增长率从年初的1.7%上升至10月份的3.8%。10月CPI同比上涨3.8%,比上月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66.8%,影响CPI上涨约2.9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101.3%,影响CPI上涨约2.43个百分点,占CPI同比总涨幅的近三分之二。

在猪肉和食品价格推动下,未来几个月CPI同比增长率可能进一步上升。一方面,本轮价格上涨之前猪肉价格的低点出现在2019年的1月份。直到2019年2、3月份之间猪肉价格才恢复到2018年10月份的水平。受基数效应影响,猪肉价格指数、食品价格指数和CPI价格指数的同比增长率仍然会持续上升到2020年的2、3月份。另一方面,猪肉生产和供给形势的全面改善尚需要时间。

除此之外,我国国内所消费的大豆也大量依赖进口。大豆不仅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豆粕是重要的蛋白性动物饲料来源,在生猪和水产养殖业中大量使用。豆粕价格的剧烈波动必然会对养殖业及下游的肉类和水产品价格造成影响。因此大豆市场价格稳定对于食品价格和CPI稳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以来,尽管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出现一定的调整,但市场价格基本稳定。2018年下半年大豆市场价格约为3700元/吨,2019年9月份价格上升至4100元/吨,上升幅度约到11%左右,涨幅相对温和。然而豆粕价格在2018年却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变化。2018年6月份至10月份,受贸易摩擦预期影响,豆粕价格从6月份2900元/吨上升至10月份3590元/吨,上升比例达到24%。2018年4季度后,随着生猪疫情爆发,豆粕需求下降;加之贸易摩擦出现阶段性缓和库存增加,豆粕价格大幅下跌。2019年4月份豆粕市场价格仅为2547元/吨,比2018年10月份时下降29%。2019年下半年之后,豆粕价格又出现了一波上涨行情。9月份豆粕价格接近3000元/吨,相比4月份时上涨近18%。这波价格上升除了受贸易摩擦的影响外,生猪生产的回升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基于大豆和豆粕等大宗商品对稳定养殖业生产和物价的重要作用,政府应该对大豆和豆粕等大宗商品的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价格进行重点监测。根据价格变化适时对生猪生产企业和农户进行政策性补贴和扶持,防止由于饲料价格过度波动对生猪生产造成“二次冲击”。除了大宗商品价格之外,下一步影响我国通货膨胀走势的国际因素还体现在两个方面,包括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以及全球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

人民币汇率是影响我国进口商业价格的重要因素。本币贬值将导致进口品价格上升,推动通货膨胀率上涨。2018年以来人民币有效汇率出现了两次比较大规模的波动。这两次人民汇率贬值一定程度上与全球贸易摩擦相关。2018年4月份以来,每当中美贸易谈判释放出积极信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趋稳甚至升值;反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面临新的贬值压力。

2018年10月前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接近7元/美元。此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2019年的3、4月份回升至6.7左右。8月份特朗普政府宣布对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7”。2019年10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7.07,与6.7相比约贬值5.5%左右。尽管贬值幅度有限,但势必对进口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大国货币政策也是影响我国潜在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面对全球经济活动放缓、通胀下降和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状态,各国央行纷纷采取降息政策。9月12日,欧洲央行将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0.5%,并且重启资产购买计划,标志着欧洲中央银行重新进入QE状态。10月30日美联储进行了今年内的第三次降息,降息幅度为0.25%,联邦基金利率目标下调至1.5%至1.75%的水平。根据BIS的统计,在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有72%左右采取了降息政策,平均降息幅度达到12.5%。这导致全球货币供给充裕,金融市场条件处于极为宽松的状态。

以美元和欧元降息为代表的全球货币政策转向可能对国际市场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降息推动金融市场条件进一步放松和市场波动性下降,这有助于改善全球金融市场条件,推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境资本流入的增长。另一方面,美联储降息行动将进一步助长全球降息浪潮,金融危机之后又一轮全球性低利率环境可能再次出现。由此带来的风险是全球性的资产价格泡沫和“脱实向虚”行为。以石油为代表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出现快速上涨的局面。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石油价格曾经达到超过150美元/桶的高价格。油价上涨并非完全来自实体经济需求的扩大,而是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造成的。这可能会对广大新兴市场国家以及我国的通货膨胀造成新的冲击和压力,需要时刻进行关注。

(文章来源于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