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刘元春:供给侧改革要解决“四大张力”问题
发文时间:2016-03-30
    3 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和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专题报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及实施路径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汇贤大厦C800会议室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在发言中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以供给方面的问题为切入点,以结构性问题为落脚地,以改革为基本手段,构建中国中高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解决目前的问题。
  
刘元春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纲领性的思路重在落实,落实的关键在于解决四大张力,否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流于形式,在一种泛化、行政化中出现问题。
  
第一种张力是战略目标制定的张力,即解决短期的稳增长和中短期的纠正扭曲,以及中长期的构建新动力三者之间的张力。战略目标制定要注意顺序,自全球危机以来,首先是危机救助,然后是结构性改革,没有危机救助就没有结构性改革。因此,周期性问题、局部性风险和系统性问题,仍是近期的重中之重。
  
第二种张力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张力,中央顶层设计已出台,关键在于地方政府的实施,目前整齐划一的行政性的改革思路和调整思路是受阻的。在房地产政策上的调整,在钢铁方面的调整,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偏差。偏差是实际上有顶层设计,但没有真正的基层创新。中央给出的目标与地方所承担的责任严重不对称,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地方形式性、运动性的结构性调整和供给管理,而没有真正的改革,因为地方没有改革权利,更重要的是地方没有改革的内生动力。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央是以结构性改革为落脚点,但在地方就变成供给管理为落脚点。这之间的张力是下一步必须要特别重视的一个张力。
  
第三种张力是条与块之间的张力,事实上很多部门和政策的资源都是在各个部委,但真正的落脚点在地方政府,承担的责任也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要承担供给调整的压力,但是又没有改革的举措和需求政策的管理配合,是新时代的条块之间的张力要解决的新问题。现在很多政策和调控是因城施政,因企施政,城市和企业大量的方案实际是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博弈,与市场进行博弈。因此,地方政府重要的是构建新型政企关系,在道德制高点来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双失灵产生的扭曲的问题。
  
第四种张力是经济与社会的张力,即社会安全网的构建不完善,直接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绑架宏观政策和改革方案。从而导致各级政府、各个板块没有基层改革的勇气,对于基层政府很重要的一点是只有责任没有权利,责任在某种程度上又不能完成,这就是社会安全网的缺失,导致政府功能的严重扭曲,导致传统性的寻租行为和利益输送行为在未来还会延续。
  
刘元春表示,2008年至2014年一系列的改革调整证明:大改革要适时而行,必须要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恰当的时机,必须要遵循大魄大力的原则,必须要遵循改革必须要有政治权威和政治共识等基本原理。因此,自十八大以来,在最初改革都用以需求导向的政策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而没有真正地全面启动结构性改革没有时机。2015年底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统领整个经济工作的纲领,而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意在于反腐倡廉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共产党的自我更新,自我强大已经达到新阶段。
  
刘元春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没有时机的重要原因在于:
  
第一、没有反腐倡廉,没有中国政治生态的重新清理和焕发新生机,没有很好的善治政府和政府权威,贸然在腐败的体系下进行改革,问题会更大。
  
第二、大破大立,改革的核心是政府的自我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但是在20112012年,政府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7%18%,在国有企业的利润同比增长两位数的状况下,推行政府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是很难的。自去年开始,政府总体性收入负增长,特别是局部的地方政府出现很大的问题,尤其是东三省个别地方财政收入同比下降30%,国有企业的利润出现负增长,甚至大量国有企业绝对亏损。因此将国企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就能有效的推进改革。
  
第三、中国经济开始不断探底,供给侧问题开始全面显化迫使清除僵尸企业,解决企业高杠杆问题,全面重构地方政府,有改革的共识、改革的内生动力以及改革的顶层设计的三位一体的力量,才能在改革上有所作为,才能避免改革重蹈以往出政策、出方案、却不讲行动的覆辙。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很有新意,改革的切入点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