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于泽:理性看待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增速
发文时间:2019-08-04

我国最近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了新变化,增速持续加快。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8.6%,较4月增速大幅上升1.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五一假期增长,起到了带动消费作用。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高光表现,名义同比增长9.8%。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于泽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国内消费市场有着较大的回旋空间,是可以对经济作出很好支撑的。但是,对5、6月份数据需要谨慎对待,不可简单认为消费已经回暖,还是应该继续做好促进消费的种种工作。

于泽认为,社会之所以关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希望用短期高频的月度数据来推断统计局在每季度公布的总消费的变化。但这二者有一个重要区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统计商品和餐饮支出,大量服务消费不包含在内,而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总消费是包含服务支出的。在牢记这个区别后,分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特别关注两点。第一,零售总额的变化是不是具有可持续性,是趋势性变化,还是增加现在的支出代替了未来的支出,产生跨期替代;第二,零售总额的变化会不会引起服务消费的变动,是带动还是挤出服务消费,如何从零售总额过渡到总消费。


于泽表示,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最近两个月,尤其是6月份零售总额高增速是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的,从中不能简单推断出消费回暖,恰恰还预示着未来消费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滑,需要积极加以应对。

第一,从持续性角度看,6月份零售总额变动存在较大的跨期替代因素,未来持续性值得怀疑。6月份零售总额变动的重要原因是汽车消费回暖。而汽车消费面临国标切换问题,6月份大量清仓式销售以价格换数量提高了销售额,但是产生了跨期替代,对未来的汽车消费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我国汽车消费有两个基本面因素需要特别关注,一是人口,二是出行方式。我国主力购车人口是15-64岁人群,但是这部分人口比例在2011年之后就开始下滑。各汽车厂商只能通过车型下探和渠道下沉来对抗这种趋势性变化。在这种大趋势下,随着渠道下沉基本完成,未来新增购车人口会越来越少。同时,随着无人驾驶技术越来越普及,网约车等出行方式效率会越来越高,未来自驾车人群会受到很大冲击,汽车的购买动力下降,这也导致了汽车业是全球性下滑,而不仅仅是中国市场下滑。从这两个基本面因素看,我国汽车市场在国标切换等短期扰动因素逐渐消退后会逐渐企稳反弹,但是不能寄期望于回到原来高增长态势。

第二,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看,高食品价格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高增长带来的是总消费增速下降。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的高光表现部分由于食品价格上涨,消费者需要花费更多支出在食品等商品上,体现的是消费结构的变化,而不是消费好转。2019年一季度消费者支出中服务占比47.7%,比2018年下降了1.8个百分点。消费结构的变化也间接导致了服务业增速放缓。由于服务业在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性,对宏观经济产生了冲击。过去几年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服务业,2019年上半年实际增速下降了0.6个百分点,是目前GDP下滑的主要原因。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居民短期信贷快速上升,家庭杠杆率高企的情况下,更多的食品等必需品支出上升会挤出服务支出,导致总消费增速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与总消费增速之间会出现越来越大的背离。2019年一季度消费带动GDP4.2个百分点,而上半年只带动了3.8个百分点,表明了二季度消费下行压力较大,这就与5、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的高光表现形成了反差,未来不能简单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的变化来推断消费回暖。

总之,于泽认为,当前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回暖虽然显示了国内市场的韧性,但是还存在着值得警惕的因素,政策层面需要在未来更加积极培育国内市场,提升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加大消费对经济的支撑力度。

原文链接:http://lib.cet.com.cn/paper/szb_con/509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