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刘元春:经济刺激计划不能片面看待
发文时间:2010-01-28

中国式救市赢得世界 已成全球经济“第一引擎”

正如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引发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2008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不仅使中国经济实现了既定增长目标,更为全球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2008年后的中国,已经与金融危机之前的中国大不一样。也正因为如此,世界政要汇聚达沃斯讨论“重新设计”世界时,“中国”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

  近日,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年经济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超额完成了“保八”的任务。在一片惊叹声中,人们意识到,中国政府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已然收效。

  中国贡献获世界认可

  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不仅使中国经济迅速得以恢复,更为世界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早在金融危机一周年之际,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就曾表示:“中国通过大规模刺激经济和加大贷款力度,为全球经济线路复苏迹象做出了贡献。”在他看来,中国经济快速摆脱底部运行的态势,无疑对于全球经济都能产生一定的带动作用。

  实际上,持有类似佐利克先生上述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各国媒体普遍认为:中国言行一致,成为稳定世界经济、反对保护主义、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巴克莱资本副总裁韦骏贤曾在一个论坛上表示,中国政府出台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不仅是中国自身应对金融危机,而且是承担起全球范围的大国责任,对全球其他地区应对金融危机非常重要。

  德国《商报》指出,中国行动果断有力,它以“令人瞩目的速度”推出经济刺激方案,不仅强化了国内需求,也成为全球经济“新的牵引”。阿根廷《文摘报》也认为,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中国在把握好自己的同时,还为世界做出了贡献。”

  美国《华尔街日报》将中国的刺激经济计划形容为美国企业的“助推力”,而《华盛顿时报》甚至发表文章称:在华盛顿的政治家们还在对奥巴马的刺激计划是否有助于美国经济摆脱衰退而展开辩论之际,经济学家们已经宣布了这场刺激竞赛的获胜者,那就是中国。文章还认为,正是由于美国的刺激方案姗姗来迟,才未能阻止严重的经济衰退。

  已成全球经济“第一引擎”

  “首先,作为世界上的第三大经济体,如果中国的经济制度有变化,无疑会给全球经济带来一定的震动。因此,中国稳,本身就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对全球经济下滑起到了稳定作用;其次,中国通过一些很直接的途径,如大规模进口,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刘元春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毫无疑问,中国在2009年已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

  从美国-中国的“双引擎”结构到中国成为“第一引擎”,全球经济格局似乎正在悄然生变。与此同时,中国“大手笔”经济刺激计划也带来了许多辐射效应和连锁效应。

  外资汽车企业在中国的高增长也许就是最明显的亮点之一。2009年4月,上海汽车(600104,股吧)展开幕。由于经济不景气,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汽车市场一片愁云惨淡,而中国市场却维持着稳定的成长。据韩国媒体的报道,为了在汽车生产和销售最大市场的中国占得先机和寻找出路,全球汽车企业纷纷参展,“即使是深陷危机之中的美国三大汽车厂商也没有缺席”。可以想象的是,假如没有中国这个大市场,汽车行业可能会陷入一片萧条。

  此外,不难发现的是,在中国经济走出衰退阴影的同时,亚太地区的表现也普遍较好。“由于和中国关系密切,中国周边的经济体,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负面影响都相对较小。因为,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经济,实际上是由他们的投资和转移生产设备所拉动的。所以当中国扩大内需时,也间接地扩大了他们的出口。”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说。

  同时,王勇认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避免本地区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国和本地区的一些国家正在尝试构筑起一个地区经济同盟,以防范全球性金融风险进一步波及到自身,避免重蹈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覆辙。中国“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领导和推动作用”,为本地区构筑了一个很重要的“防火墙”。而中国和东盟国家签署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则进一步加大对投资者和贸易者的吸引力。

  当然,面对中国的“救市”政策,也有人表示怀疑。2009年11月底,中国欧盟商会发布报告称,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正在加剧产能过剩问题。欧盟商会指出,产能过剩将带来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并加剧全球贸易压力。

  “的确,经济刺激计划的负面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不能因为负面影响而忽视了本次经济刺激计划的积极意义。”刘元春认为,对于诸如资产价格出现泡沫、产能过剩和“国进民退”等负面现象,要认识到它们是产生在危机的背景之下,因此不能片面看待,而国家也已将这些问题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调控重点。

  需清醒认识“后危机年代”

  去年10月,众多媒体援引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消息称,中国有可能在2010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比专家先前预测的时间提早了五年。而就在近日中国公布2009年GDP总量后,尽管日本2009年的GDP增速将于今年2月才公布,全世界目光的焦点,都放在了中国是否已经赶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问题上。

  事实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去年的“硅产业高峰论坛”上就曾表示,中国GDP超过日本就是一两年的事情,超过美国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中国“大手笔”救市之后,似乎产生了一种“引力效应”,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的信心愈来愈强。其中,最为显著的例证就是俄罗斯铝业巨头放弃了伦敦,而选择在中国香港上市。

  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的最新统计,去年全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成交金额为50619.9亿美元,仅次于纳斯达克市场和纽交所,在全球主要交易所中排名第三,已超过东京交易所和伦敦交易所,在亚洲名列第一。中国也逐渐从一个贸易大国,向国际金融资本中心迈进。

  “中国资本市场在金融危机面前表现出来的活力吸引了国际投资者的目光。一方面是看中了我们资本充裕;另一方面是看到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王勇认为,在未来,有可能会进一步突出大中华地区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效应,不仅仅是香港,还有上海和深圳。

  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也使中国在各种国际场合中获得更大的力量。有外媒分析说,中国这个“亚洲巨人”正为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不懈努力,将使世界格局面临着“重新洗牌”。

  对于这种说法,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茂荣教授有着不同的看法。“毫无疑问,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地位作用在提高,这是我们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尽管如此,但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仍然还是不可动摇的。由于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还没完全实现,即使我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也很难说我们就能主宰或者主导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基本的世界经济格局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个清醒的估计。”

  刘元春也认为,即使没有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仍然会以同样的姿态出现在G20峰会、哥本哈根大会和达沃斯论坛上,因为中国经济体系就决定了它在危机应对之中的能力比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要强。

  “中国吸引大家的目光,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数字,大概也包含了中国模式在金融危机后对于世界起到了怎样的示范作用。”王勇说,“这其实就是一个软实力的问题。这一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中国未来的国际角色,也肯定会越来越重—和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