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黄隽:艺市中的冰火两重天
发文时间:2015-11-04

  进入11月,内地艺术品秋拍大幕拉开在即,许多业内人士对今年秋拍的行情走向仍持观望态度。最近两年,高端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到深度调整时期。虽然藏家对精品依然追逐,但整体来说,拍品征集更加困难,普品出现大量流拍,许多小公司甚至放弃了拍卖,成交量、成交额等指标同比明显下滑,市场低迷。有媒体用“六月飘雪”来描述今年艺术品春拍市场的寒冷。艺术品市场与宏观经济具有明显的顺周期关系,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和调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引擎还没有成型。所以,难以按照我们以往思维的惯性和模式,来预料高端艺术品投资收藏市场的未来。


  但是,与此同时,人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却出现了火爆的局面。


  “五一”期间举办的“艺术北京”博览会,首设了“设计北京”板块,将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相结合。虽然门票由去年的50/人上涨到100/人,但是参观人数却由5万人陡增到8万人。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受到青睐,大量的购买行为不是为了投资,而是消费艺术。


  20159月,以“艺术引领生活,设计走进生活”为理念的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将艺术与实用、消费联系在一起,现场人潮涌动。同月,“石渠宝笈”特展在北京故宫拉开帷幕。参观者需要排队六个小时,才能满足大约十分钟的观赏。很多观众几乎趴在展柜上,一厘米一厘米地观看全长528厘米的《清明上河图》全卷。故宫的老员工表示,过去《清明上河图》展出过七八次,没什么人看,根本就不用排队。短短十来年的时间,观众的观展热情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和与环境相适应的经济文化增长是分不开的。


  由此,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些新动向和问题:第一,艺术品消费市场是巨大的蓝海市场。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专业门槛较高,高端的艺术品市场是小众的市场,与经济大环境相适应,高端市场萎缩。在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普通百姓对艺术市场的热情越来越高,购买艺术品从感兴趣开始,先有关注,才有消费。


  第二,中产阶层和8090后是艺术品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消费艺术品需要有文化情怀,当收入达到一定阶段,在家庭装饰中艺术和设计的介入是必然结果。8090后从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理念与6070后完全不一样,他们更加简单、自我、开放、文艺,更偏向于个人的审美情趣,较为认可同时代的年轻艺术家,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出手果断。


  第三,当代艺术与时尚和设计融合,是艺术进入生活的很好的切入点。当当代艺术品渗入到日常生活时,就不再是颠覆和反叛的工具。艺术属于个性化的小众追求,而设计是面向大众的,优秀的设计让人们感觉世界美好。艺术通过设计进入生活,无处不是精巧和设计感很强的艺术品。


  第四,在艺术品消费市场上,很多艺术品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一方面,很多的画廊、艺术品商店和电商有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又有很多人有钱而苦于找不到自己心仪的艺术品。艺术品供给方需要满足和挖掘符合人性的、潜在的精神需求,抓住巨大的、扑面而来的市场机会。


  原文链接:http://finance.jrj.com.cn/2015/10/310224200070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