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 :设立雄安新区为河北找到新增长极
发文时间:2017-04-11

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

    深圳晚报:您认为雄安新区的建设基于什么样的背景?

    张可云: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我认为雄安新区建设的背景可以从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优化京津冀空间布局三个方面来解读。

    第一,建设雄安新区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需要。从全球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国际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增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大。那么,作为首都重地的京津冀地区未来必然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雄安新区的设立,是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支点,有助于未来推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第二,建设雄安新区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看,过去河北与北京、天津之间的发展存在很大的落差。而北京与天津在城市的发展中也逐步显现“城市病”。雄安新区的设立,一方面能为河北找到新的增长极,另一方面又可以缓解北京与天津的“城市病”问题。

    第三,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看,雄安新区大致处于北京、天津和石家庄三个城市所组成的三角形的中心点上。雄安新区的设立,有助于优化京津冀空间布局。

    深圳晚报:雄安新区的选址是怎样考虑的?

    张可云:雄安新区的选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要想将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有力、有序、有效地疏解出去,需要一个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除了有地理区位上的优势,与已经形成的中心相比,其发展潜力与可塑性更大。雄安新区建设后,京津冀地区今后将产生5个核心,即北京、天津、雄安新区、石家庄与唐山,这样的布局很规范。

识别北京非首都功能中的高端部分

    深圳晚报:您认为雄安新区应该如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任务呢?

    张可云:目前不少人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认识存在明显误区。大多数人将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理解为承接北京的低端行业。事实上,这是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误解。

    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定位中的文化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不完全是首都功能,也就是说,北京的部分文化功能和科技创新功能也是非首都功能。

    因此,处理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与雄安新区的承接,需要进一步识别北京非首都功能中的高端部分。这样一来,雄安新区才能有力、有序、有效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任务。

    深圳晚报:那么在您看来,有哪些产业、功能会被疏解到雄安新区呢?

    张可云: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是高起点、高标准的。因此,在规划中需要进一步识别北京非首都功能中的高端部分,例如科技产业或者高校等可以疏解到这里来。

    深圳晚报:您认为新时期的雄安新区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相比有什么区别?

    张可云:深圳经济特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建立对外开放窗口的背景下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是在改革开放中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设立的。如今的雄安新区是在一个更高的历史定位上推出的,主要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三个地区在发展阶段方面不同,因此,雄安新区的建设不能照搬过去的经验,应采取新的管理机制。

明确功能定位,重视生态修复与保护

    深圳晚报:您曾提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在于区域的管理创新,那么您认为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课题中,新时期雄安新区的建设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张可云: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过去,保定地区存在很多污染性的产业,这些产业不仅污染了保定地区,也污染北京和天津。雄安新区的建设有助于去除当地乃至周边地区过去落后性的产能,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区建设后,污染性的产业势必会被淘汰,同时对于治理雾霾也有一定的帮助。设立雄安新区,可在雾霾严重的地区建立一个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样板,让其成为一座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新型城区。

    深圳晚报:要想让雄安新区建设成为一座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新型城区,您认为当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新区应该如何建设?

    张可云: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第一,雄安新区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不应混起来谈。第二,应进一步识别北京非首都功能中的高端部分。

    第三,白洋淀的治理是当前迫切的问题。过去白洋淀的水资源很丰富,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白洋淀周边设立的水库及工业,破坏了周边流域的生态环境。因此,未来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应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第四,雄安新区的建设重点不应放在房地产开发上,我认为功能定位更为关键。

    雄安新区的功能还在于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新区的规划建设应明确功能分区,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总而言之,设立雄安新区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措施,新区的规划建设需要循序渐进。


张可云

    男,1964年出生,湖南临湘人,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市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合作与冲突、区域经济理论等;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杂志与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要著作有《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区域经济政策》等20多部。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五个一工程”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学术奖励。

原文链接:http://www.sohu.com/a/132298096_594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