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网】周业安:生育率的变化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
发文时间:2018-08-11

   小区里婴幼儿明显多了很多,看起来不少是二胎。生不生孩子?生几个?每个家庭都有各种考量,不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经济。想起经济学家里少数天才之一的贝克尔,曾经为生孩子的问题费尽心思,构建了一个经济学的模型,即1960年发表的《生育率的经济学分析》,大体上说,家庭生育的选择会权衡成本和收益。当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好了,人均实际收入上升了,那么实际工资的上涨一方面会导致全职主妇看护孩子的机会成本大幅度上升,从而激励主妇们去参与工作,这就会降低生育率;另一个因素是孩子的质量,实际收入上升,会激励家庭更加重视孩子的质量,而不是数量,高收入家庭会专心培养少数孩子,而不是分散化在多个孩子身上,从而生育率也会下降。实际上通过宏观数据看还真是如此,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生育率越会下降,且低于欠发达经济体。或者说,一定程度上生育率和经济发达程度是成反比的。


??当然贝克尔的观点也是基于其模型的设计,并不是绝对正确。但贝克尔的确有理有据地提出了家庭生育率决策的核心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而不是其他因素。贝克尔的说法有没有道理?似乎无法解释我在小区所见的情形。小区新增人口不少,这说明家庭的生育率提升了。而这个大的背景是伴随着人均实际收入水平的上升。也就是说,至少从小区的宏观层面看,生育率并没有和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贝克尔真的错了?假如在贝克尔的理论基础之上进一步考虑两个因素,就会发现贝克尔还是对的。一个因素是社会分工。当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实际工资水平上升,的确家庭成员专门看护孩子的机会成本大幅度上升。比如小区里家庭成员的平均学历大概是本科或者以上,那么以此学历的实际工资水平就很可观。当实际工资水平上升时,家庭成员专门看护就不划算了,从而家庭成员会进入劳动市场,劳动市场参与率会上升。但这不等于家庭的生育率会下降,因为家庭可以请专门的月嫂和育儿嫂来看护孩子,从而通过这种社会分工体系来解决收入上升和生育成本之间的冲突。所以一个可见的事实是,小区新生儿多了,月嫂和育儿嫂也相应多了。


??另一种情况是,家庭成员可以继续从事专门看护工作,也就是常说的全职太太或者全职丈夫。家庭成员在明知道机会成本增加的前提下,依旧选择了全职看护,是否意味着非理性?当然不是。这涉及孩子的质量问题。沿着贝克尔的思路,只要孩子的预期收益因家庭成员的看护程度而上升,也就是说家庭成员全职看护对孩子的质量有显著提升,家庭成员全职看护就是划算的。这还是一个成本收益问题。当然贝克尔也说,为了保证孩子的质量,家庭就会限制孩子的数量。但我们在小区看到的是,家庭显著提高了生育率。这是否又违背了贝克尔的理论?实际上贝克尔的这个结论是有前提的,也就是假定家庭能生几个就生几个,比如家庭在生育年龄能生十个,结果才生了两个、三个,这就叫生育率的下降。这是贝克尔的逻辑。但这个逻辑不适合分析我们小区。原因在于,我们小区的家庭是从只能生一胎,到允许生两胎,到可能可以生多胎这样一个政策性驱动的演变过程。参照点是一胎,那么给定一胎的前提下,对家庭来说,生育二胎反而可能是提升孩子质量的决策,这是因为到生二胎的年纪基本上工作和收入比较稳定了,有了一定的积蓄,足够培养高质量的孩子。何况家庭一般认为,有两三个孩子一起养,不仅可以达到规模经济,还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因为孩子是社会人,需要情感,多个兄弟姐妹其实是有正外部性的。


??生孩子的问题对家庭来说真的会进行成本收益的权衡,别动不动上升到某个高度。家庭是要考虑生活的可持续性的。假如两口子实际工资水平不高,工作时间较长,也没法抚养多个孩子,能把一个孩子拉扯大就不错了。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多高啊?细算下来心慌慌的,各种兴趣班的费用;各种日常花费;常规性的教育和医疗费用等等,累计起来高得惊人。一些人总以为说,养个孩子需要那么讲究?过去随便养养不也长大了?问题在于孩子是在社会中成长的,好比说兴趣班报不报?当然得报一些,不然和其他孩子交往都没有话题,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甚至心理压力剧增。看似报兴趣班是为了提升孩子的兴趣,常常被人误解为攀比,实际上报兴趣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帮助孩子养成自信的健康的社会心理,避免今后成长中出现不必要的烦恼。那可能又有人说了,如果大家都不报,都简朴生活岂不是更好?了解大千世界,没点知识和技能如何去了解?如何去融入?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就得通过兴趣班来习得。除非人们甘愿生活在一个封闭的乡土社会。生养孩子的成本上升会导致家庭生育率难以提升,这才是一个社会问题。


   直觉上看,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反而生二胎的激励大,而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可能生育率难以提升。当然,收入水平低到一定的程度,不得不养儿防老,类似过去的社会,生育率也会大幅度提升。问题是这样的情形无法保证孩子的质量,会给社会带来负外部性。所以,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得在保证孩子质量的前提下提升生育率,但需要一个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也就是家庭人均收入提升的良好预期,以及助推孩子教育和医疗性价比提升的公共政策,而不是各种不切合实际的忽悠。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


   原文链接: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08-11/doc-ihhnunsr13853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