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李义平:为什么要管理通胀预期
发文时间:2010-02-08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李义平

编辑先生: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管理通胀预期。有人说,菜价在涨、肉价在涨、水、电等能源和资源价格也在涨,这就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通胀压力在日益增大。请问,什么叫通胀预期?通胀预期又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要管理通胀预期呢?读者夏小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管理通胀预期,这是一个审时度势、十分明智的判断。

老百姓感觉到的菜价在涨,肉价在涨,水价、电价以及资源价格的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的迹象。而通货膨胀预期,说白了就是大家都感觉将要发生通货膨胀。所有人的这种感觉会助推通货膨胀。

基本的经济学分析告诉我们,现实经济生活中确实存在着通胀预期。从根本上讲,通货膨胀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太多了,即流动性过剩。马克思的经济学中有一个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即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除以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在这个公式中,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是个自变量,由商品的单价和商品总量相乘而得。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个因变量,取决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如果把流通中的货币量变成自变量,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不变,社会所生产的商品数量不变,随着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增加,自然会推高商品价格,即我们所看到的通货膨胀。

经济学中还有一个著名的以货币数量论的代表人物费雪的名字命名的费雪交易方程式,即MV+M'V'=PQ,其中M与V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流通中的法定货币数量和流通速度,M'和V'表示支票存款数量及其流通速度,Q表示流通中的商品量,P则是一般物价水平。如果流通中的商品量不变,那么,“货币数量增加的正常影响之一,是一般物价水平确切地按比例增加”(费雪语)。所有这一切,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一个货币现象。

基本的经济学分析告诉我们,流通中的货币太多,会整体推动物价走高。那么,现实经济生活中流通的货币量多不多呢?现实的情况是,为了紧急救市,我们实施了4万亿的一揽子救市计划,以及与之配套的特别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短时间内极大地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这些货币相对集中地大量地投放于基础性建设,于是会从多个方面推高物价:一是对基础建设项目中所需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的拉动,如电、煤、水泥、钢材等;二是这些项目中一下子用不了的资金会寻找短期内回报高的投资领域,进入流通领域,进入房地产市场,会推高这些领域的物价;三是由于更多地投资于基础建设,而直接关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的项目,如粮食、油、蔬菜则投资的相对少,还由于这些领域本身生产周期的问题,供给弹性很小,即使价格上扬,也一下子难以生产出来,致使供给依然有限,导致了这些领域的物价上扬。如果再考虑到国际上的热钱,通胀预期就会更加严重。2009年上半年,全球救市资金已达11.9亿元。所有这些资金都要寻找出路。

历史同样可以印证现实。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实行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政策,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扼制经济下滑,甚至制造繁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容易引发滞胀,会把结构调整等问题拖延下来,以至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后来的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都在于治理滞胀。我们完全不必亦步亦趋地重复历史,而是可以发挥“后发优势”,使我们的经济政策设计更加合理。

那么,如何管理通胀预期呢?从近期看,管理通胀预期首先在于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中央银行已经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首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这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在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同时,要千方百计地增加眼下最为需要的、关乎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方面的有效供给。相关投资应向这些方面倾斜。最后,还要完善政策法规、规范流通程序、扼制过度投机,扼制某些领域的非正常高价,警惕资产泡沫。

从长远看,管理通货膨胀预期还必须解决一系列深层次问题,这些深层次问题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具体包括:

⑴要真正转到以内需,特别是消费拉动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上。为此,基本的政策设计应当使收入向劳动者适当转移。鉴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高,即最末一个单位用来消费的比例高,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即最末一个货币收入单位用来消费的比例低,更鉴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收入分配应当向低收入群体转移。应当千方百计地增加就业,增加就业就是增加收入。

⑵基本的经济政策设计应当一视同仁地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以从总体上提高整个资金利用效率。在单一产业或单一所有制领域连续投资会降低资金的边际收益率,只有不同领域的投资边际效率相等的时候,整个资金收益率才会最大。

⑶创造良好、公平竞争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民间投资。民间投资通常有着严格的投入和产出的计算,投资质量比较高。经济的真正恢复以及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民间投资。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的大规模投资只能是应急,只能是非常时期的紧急启动。

⑷靠有效的制度安排刺激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生质的飞跃的经济发展是靠创新引领的,没有创新的经济恢复只能是原来产业结构的复制,是脆弱的。然而,创新绝不是一个一般号召的问题,而是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问题。这里涉及要让真正有专长的研究人员专心致志搞研究的制度安排,以及科研资源的分配和评价应当从真正有利于创新出发等。目前的“官本位”按“官”来分配科研资源和评价科研成果,难以发挥科研人员的比较优势,使相当多数的、具有研究天赋的科研人员对“官”趋之若鹜,造成了科研资源的非效率倾斜,阻碍了创新,因而是亟待改变的。

在笔者看来,只要这些涉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层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经济就会不需借助外力而是靠内生的力量平稳健康运行,并因此有效防止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