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石敏俊:雄安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如何落地?
发文时间:2018-05-07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近日发布,标志着雄安新区建设的大幕将正式开启。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规划纲要第一章第二节指导思想明确指出,雄安新区建设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构建蓝绿交织、和谐自然的国土空间格局,着力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规划纲要第四章打造优美自然生态环境,阐述生态环境治理和白洋淀生态修复的规划和部署。此外,规划纲要第八章建设绿色智慧新城,阐述绿色智慧新城建设的思路和部署。


可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将贯穿雄安新区建设的全过程。实际上,生态环境治理和白洋淀生态修复是否能够成功,将是雄安新区建设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先行开发的起步区,也是新区的主城区,位于容城、安新两县交界区域,中部是地势低洼区域,南部是白洋淀,污染物容易随径流汇集到地势低洼区域和淀泊。因此可以说,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白洋淀生态修复是否落地,是雄安新区建设取得成功的前提和生态保障。


为了推进和保障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白洋淀生态修复,规划纲要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是科学的空间布局保障。坚持生态优先,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划定规划控制线,严守以白洋淀核心区为主的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严控城镇开发边界和人口规模,新区规划建设区按1万人/平方公里控制。实行“一主、五辅、多节点”的空间布局,“一主”即起步区,也是新区主城区,“五辅”为五个外围组团,“多节点”即若干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起步区内,地势较高的北部区域为城区,地势低洼的中部区域营造湿地与城市和谐共融的特色景观,南部为白洋淀水面。


二是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实行负面清单制度,依法关停、严禁新建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和项目。提升传统产业的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集中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农村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在水环境治理方面,优化流域产业结构,加强水环境治理,坚持流域“控源-截污-治河”系统治理,实施入淀河流水质目标管理,全面治理工业污染源,强化城镇、乡村污水收集处理,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打造良好河流生态环境,确保入淀河流水质达标。在空气环境治理方面,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终端能源消费全部为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移动源污染,实行国内最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巩固农村清洁取暖工程效果,实现新区散煤“清零”。


三是白洋淀水系生态修复。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合理调控淀泊生态水文过程,使白洋淀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淀区逐步恢复至360平方公里左右。提升淀泊水环境质量,将白洋淀水质逐步恢复到Ⅲ-Ⅳ类。实施淀内生态清淤,消除内源污染,优化淀区生态格局,增强白洋淀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展现白洋淀荷塘苇海自然景观,建设白洋淀国家公园。


四是国土绿化与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按照“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新区生态安全格局建设要求,开展白洋淀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建设环淀绿化带、环起步区绿化带、环新区绿化带,在城市组团间和重要生态涵养区建设九片大型森林斑块,沿新区主要河流和交通干线两侧建设多条绿色生态廊道。新区森林覆盖率由现状的11%提高到40%。实现森林环城、湿地入城,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街道100%林荫化,绿化覆盖率达到50%。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白洋淀生态修复的相关措施落地并非易事,必须充分预估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做好应对措施。


首先是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冲突如何协调。无论是环境治理,还是白洋淀生态修复,都将触及相关经济主体的利益。严厉的环境管控,严格的环境标准,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等,势将导致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工人下岗,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民生以及社会稳定;散煤“清零”、最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淀区生态修复,都有可能对居民带来更多的生活成本。尽管新区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白洋淀生态修复的相关措施必须坚定执行,但因此而引起的社会成本必须高度关注,并且必须做好相应预案,保障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社会成本得到妥善解决。


其次是资金筹措与成本分摊如何解决。无论是工业污染源治理,还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无论是空气环境治理,还是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就涉及到资金筹措和成本分摊的问题。如果由政府买单,将需要巨额资金的长期持续投入,必须科学评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规划建设期的财政支付能力。由于资金筹措和成本分摊是一个影响到规划方案实施可行性的重大问题,建议有关方面进行认真研究。


三是不同措施之间的协同推进如何落实。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同措施之间的协同推进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譬如,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和白洋淀生态修复之间如何协同?空气环境治理中,清洁能源利用、散煤“清零”、最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等不同措施之间如何协同?水环境治理中,工业污染源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白洋淀内生态清淤与内源污染治理等不同措施之间如何协同?需要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各项措施的推进步骤和先后程序,确保相关措施之间的协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