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范志勇:当统计局遇上中国传统节日——2025年2月份CPI同比增速为什么这么低
发文时间:2025-04-10


一、当统计局遇上中国传统节日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5年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0.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2.2%。整个春节期间,包括《哪吒2》、deepseek、宇树机器人等文化产品和髙科技产品带给国人的信心振奋的背景下,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7%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尽管国家统计局说明CPI同比和环保下降主要是受春节错月、假期和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但是对于公众而言还是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难道是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了?还是宏观经济政策尚未起效?事实上,对于物价受季节因素的影响,在学术和经济分析领域早就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例如在每年秋季瓜果蔬菜大量上市的时候,相应的食品价格、整体CPI就比前序月份的环比增长率更低,甚至为负值。这种变化既不反映消费需求的变化,也不反映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需要简单的技术手段予以剔除。因此,在未进行季节因素剔除之前,今年2月份CPI环比下降0.2%似乎并不出人意料。但是价格指数的同比增长率(和上一年同月相比)一般不受季节因素的影响,因此2月份CPI同比下降0.7%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事实上,这一现象是由于宏观经济指标和中国传统节日不匹配造成的。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是按农历日期分布的,最典型的就是春节。有些年份春节在当年的1月(如2025年春节在1月29日),而有些年份春节在当年的2月(如2024年春节在2月10日)。人们在春节期间的消费具有明显的不连续特征,节前大量购买,推动商品、服务物价上升;节后购买减少,价格水平随之下降。这导致今年2月份(春节后月份)与去年2月份(春节月份)相比,同比增长率下降幅度达到0.7%的程度,同时也导致今年2月份(春节后月份)与今年1月份(春节月份)相比环比增长率下降达到0.2%。尽管统计局解读,扣除春节错月影响2月份CPI同比仍然上涨0.1%,但是应该极少受到普通民众的关注。

相比之下,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和环比的变动就比CPI要小得多。2 月份 PPI 同比下降 2.2%,环比下降 0.1%,基本上和上个月的情况接近。因为工业生产过程比消费行为稳定很多,即便是在春节期间,大多数的重工业生产部门都会持续进行生产。如何解决春节因素对价格因素的影响?这种公历时间不固定的节日因素(尤其是春节这样持续时间较长,对经济活动,特别是消费活动影响较大的节日),并非简单通过剔除季节性因素就能剔除的。一个简单的处理方法是先通过TRAMO/SEATS对加入春节虚拟变量的价格指数进行处理,然后再利用常规的季节调整方法处理数据即可。

二、2025年全年2%物价增长目标的含义

根据统计局发布的消息,在剔除春节因素之后,2月份的CPI同比达到为0.1%。这不仅低于2024年全年0.2%的平均水平,距离2025年两会提出的2%的价格增长目标尚有较大差距。2月份PPI的同比增长率也为-2.2%,已经接近30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2024年全年GDP平减指数约为-0.7%左右,连续7个季度负增长。

在今年的两会报告中,关于经济发展目标的一个突出变化是把持续多年的通货膨胀目标从3%下调至2%。这并非显示政府目标的保守,而是使宏观经济目标更具务实性和前瞻性指导意义。

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特征之一是通货膨胀率较高。历史上我国也多次出现高通货膨胀现象,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事实上,在我国长期以来通货膨胀目标主要扮演通货膨胀率上限的角色,用于防止出现过高的通货膨胀,导致居民利益受损。只要通货膨胀不向上突破目标,货币政策就算完成责任。

但是2024年末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逻辑发生了重要调整。央行行长潘功胜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要努力实现价格增长目标。这实际上将完成价格增长目标变成了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价格增长目标结合每年公布的实际GDP的增长目标,宏观宏观经济调控实际上可能正在向名义GDP增长目标转型。这对2025年全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传达了明确的前瞻性信息。只要通货膨胀率预期没有达到2%,中国人民银行将会通过适时降息降准的政策推动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在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这将对稳定和改善预期起到积极的作用。

(文章来源于新浪网2025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