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刘守英: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经济动能转换
发文时间:2022-11-06

核心观点:要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经济动能的转换,从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转向主要依靠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中国经济时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请问应该具体从哪些方面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第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未来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起好步、开好局的前提。要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经济动能的转换。从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转向主要依靠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成为非常关键的因素甚至根本性、决定性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有新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创新是关键和首要的支撑条件,在宏观上,要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攻关,运用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国家战略科技资源的重组和有效使用。在微观上,着重研究如何落实政策,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创新的主体。在体制机制上,研究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从而打通堵点、接续断点,解决“卡脖子”问题。

第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这里重点要做好以下五点。

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国有资本效率,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稳定民营企业经营者预期,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中坚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一批世界级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深化改革降低经济活动的制度成本,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二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由七大体系构成,即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市场体系、现代化的分配体系、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体系、现代化的区域布局体系、现代化的开放体系和现代化的经济体制。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此,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形态与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顺畅配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产业革命,提升种业安全和产业振兴,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和乡村转型。促进城乡互动,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城乡权利等。

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文章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