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刘伟: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发文时间:2022-07-25

核心阅读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需要,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需要,是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的需要,是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需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高校应当承担起历史使命,充分发挥作用。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的又一次重要论述。高校要充分认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自觉承担起历史使命,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努力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深刻认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大意义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与核心支撑,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新征程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要求,是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关键所在。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来自实践的认识,通过抽象、归纳、演绎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相互之间的经验联系和结构关系,最终构成具有科学逻辑的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各种知识、观念、方法、命题、理论的集成,承载着具有自身特质的知识、理论、方法,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基础。

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这要求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坚持主体性和原创性的统一,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更及时地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离开了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便无所依凭、无所遵循。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知识创新、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一定能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深刻把握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原则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旗帜鲜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贯穿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全过程。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的资源,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吸收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有益成果。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有益成果,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借鉴。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呼唤,坚持面向实践,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充分发挥高校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我国高校在学科体系、人才队伍和育人育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高校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光荣的历史使命。

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高校拥有哲学社会科学齐全的学科体系,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是研究、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分析和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对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具有基础性意义。

发挥人才聚集的优势。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的集结地,汇集了大批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人才,既有学贯中西的“大先生”,也有富于创造力的“青年队”,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和人才高地作用,持续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引导和激励他们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使命,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着力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创新源。

发挥培育学人的优势。知识体系的发展和创新,需要一代又一代学人的传承和积淀。高校是高级专门人才和理论工作者的重要培养机构,拥有系统全面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培育学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体系是知识体系发展和创新的基础。高校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之一,能够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源源不断地输送后备军。课程体系是知识体系建构和传播的手段。高校拥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基础、最广泛、最系统的课程体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能够促进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持续发展。教材体系是知识体系传承与发展的载体。高校既是教材使用的主体,也是教材建设的主力。通过提炼具有原创性、标识性、解释力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能够有力促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文章来源于《人民日报》2022年07月19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