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孙久文:区域发展进入相对均衡发展期
发文时间:2013-03-05

2012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新变化、新趋势?2013年是否继续延续2012年的发展格局?中国经济时报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教授。

孙久文表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发展趋缓的宏观形势下,如何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是2012年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展望2013年的区域发展,孙久文认为,随着第二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第三产业向东部沿海中心城市聚集进一步加快,两种产业移动的趋势对中国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需要用新的方法去重新评价。

  区域经济发展进入相对均衡发展时期

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的全球经济整体上趋于恶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比较大。你怎么看待2012年的区域经济发展?

孙久文:从增长速度看,2012年和2011年相比,各地区经济都在下滑。但西部地区下滑比较慢,下滑幅度最大的是东北,然后是东部。中部也比较慢。这样就形成了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比东部快的格局,这是2012年的总体趋势。但由于东部沿海在整个经济中占大头,中西部虽然速度快,但规模小,所以我国2012年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的经济低迷。

从产业发展看,东部地区大部分属于出口带动型产业,由于2012年国际市场情况不好,国际贸易总体增速很慢,世界几个主要大经济体的经济形势都不好,造成沿海地区出口产业困难,对东部经济的拉动作用小。中西部地区2012年的情况相比东部地区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西部的产品以内需性、资源性产品居多。

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对中西部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很大。因为,产业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产业在刚刚起步阶段的发展势头是相对比较好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一些资源型地区,产业转移速度相对较快。另外,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特别是中部几省,最近几年搞产业集聚区,东部一些制造企业,包括富士康这样的加工型企业而非资源开发型企业陆续转移进入了中部地区,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好处。

中国经济时报:你谈及新疆的产业结构更加重型化,怎么看这样的现象?

孙久文:这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不同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像安徽的产业转移,承接的是上海、江苏的制造业多一些。这样,它的产业结构比过去就有所好转。但像新疆这些地方,实际是资源开发更多,这和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有关系。恐怕新疆目前也没有别的选择。因为它目前的发展阶段和资源情况就决定它以开发资源为主的地区,要让它做别的也不行。

中国经济时报:如果对2012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总体评价,你怎样判断?

孙久文:随着近年来我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以及新规划的实施,使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被打破。在“十一五”末期,东部地区GDP增长速度首次低于其他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用已经开始显现。2012年,区域间的发展差距继续呈现出缩小的态势,可以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发展的时期。

与此同时,整体经济活动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随着工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而被打破。但是,由于服务业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并未改变,这也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主要原动力,同时,消费需求也不断向东部集聚。这样,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重心。

两种产业移动趋势对区域格局的影响需重新评价

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你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会继续延续2012年的发展格局和趋势吗?

孙久文:对于2013年区域发展变化的趋势,估计还会延续2012年已形成的发展格局,但唯一不同的是,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会有所恢复。这样,中西部发展比较快,东部发展比较慢的现象就不会太明显。

总体上看,2013年,我认为,随着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和一系列国家级规划的深入实施,在投资驱动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将会获得极大增长动力;东部沿海地区也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居民消费和服务业是其获得的新经济增长动力。中国区域经济的整体分散、区域集中的区域空间结构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2013年,外贸形势会有所缓和,美国经济逐步复苏,欧盟开始走出危机的阴影,对东部地区是利好。在订单增加、企业走出困境之时,也就是东部地区经济恢复增长之时,如果2013年城市化带动的国家发展战略正式启动,东部地区将会获得较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进城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资金,因此,2013年的区域发展,不排除形成新的沿海带动的发展格局。

2013年,工业区域之间的转移将进一步加快,会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第三产业和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向东部沿海中心城市的聚集也会进一步加快。两种产业移动的趋势对中国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需要用新的方法去重新评价。

  用城市群建设统筹城镇化

中国经济时报:在区域发展和区域政策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孙久文: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城镇化会是中国经济的热点。如果把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可能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搞城市化不能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搞,最好搞城市圈或城市群。我认为,城市群很有可能在未来取代经济区的格局,虽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出现,但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中国经济时报:你的意思是在城镇化、区域发展两个国家层面战略的推进过程中,用城市圈或者城市群的建设把它们做一个衔接,协调起来?

孙久文:对。未来一个大的城市圈或者城市群会成为一个大区域的主要核心。比如中原经济区,它未来的核心一定是以郑州为主的中原城市群,其他区域也会形成类似的情况。城市群的建设把若干城市绑在一起,大家在一个空间范围内互相分工,互相协作,通过这种互相促进,让每个城市都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还有一点,当前,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一个很大制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后,民政部就把设市的工作停止了。十几年来,城市化的水平提高得很快,城市人口在快速增加,城市数量没有增加,就造成单个城市越搞越大,产生各种各样的城市病。现在一些中小型城市都在堵车,说明城市病已经很严重了。

中国经济时报:县城的建设也是城镇化,不一定非要叫市吧?

孙久文:那不一样。功能、工作重点都不一样。一个城市肯定重点发展二、三产业。但如果是县,农村和农民应该是工作重点。我们曾经做过估算,中国如果70%的人口进入城市,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要有3000座城市才比较合适。